2022年1月15日至1月21日期间,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通过高教舆情监测数据库系统共监测到7744条高等教育舆情信息,包括政策聚焦、高校管理、质量评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等14个专题。其中,政策聚焦、高校管理、科学研究专题中搜集到的新闻信息量最多。
1月16日至17日,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教育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重大机遇,开创教育新局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期实现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将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提升了200余公里,向实现千公里陆基量子保密通信迈出重要一步,引发学界热烈讨论。
就业方面,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灵活就业成大学生就业新形态”话题引发公众热议。
一周热点排行榜

舆情概况
2022年1月15日至2022年1月21日期间,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高教专题数据库系统显示,全网围绕“就业”与“职业教育”两个专题发布的信息走势如图。由图可知,有关“就业”与“职业教育”的信息量在21日较多。其他媒体中,网页版内容是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共18178条,占比53.08%。此外,微博共有数据7835条,占比22.88%。图示如下:


(图源: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高教专题数据库系统)
热点新闻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月16日至17日,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工作报告。
来源:微言教育
国际顶级化学家奥马尔·亚吉受聘清华大学,曾多次获诺奖提名
近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在线上举办了Prof. Omar M. Yaghi(奥马尔·亚吉)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任仪式。公开资料显示,奥马尔·亚吉(Omar Yaghi)1965年生于约旦首都安曼,是美籍约旦裔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James and Neeltje Tretter化学讲席教授。奥马尔·亚吉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创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等两大研究领域。这些结晶性多孔材料由于超高比表面积和原子尺度的高度确定性,成为近20年来化学领域的研究热门,也为世界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的重大挑战如清洁能源(氢气,甲烷)储存等问题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2006年以来,Yaghi教授多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此外,Yaghi教授被大众科学杂志评为“美国十大杰出科学家”。
来源:澎湃新闻
833公里!我国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距离创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双、银振强、何德勇、陈巍等,近期实现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将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提升了200余公里,向实现千公里陆基量子保密通信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在信息安全层面上提供了窃听可感知的密钥分发手段。光量子是量子信息的天然载体,但线路中不可避免的损耗限制了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距离,也是制约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部署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延长光量子密钥分发直接传输的安全距离,成为当前的难点和焦点之一。
郭光灿、韩正甫团队在2019年首先提出了免相位后选择的双场类协议,并首次在300公里光纤信道中验证了此类协议的可行性。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郭光灿、韩正甫团队提出了改进的四相位调制双场协议,并进一步提升了独立光源的锁相稳频技术、高带宽信道相位补偿技术、高信噪比的单光子探测信号甄别技术等关键技术,将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传输距离延长至833公里。
来源:人民网
国家文物局:2022年将启动 “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1月17日,全国文物局局长会议以电视电话会形式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2年国家文物局将与教育部联合启动“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持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重点面向基层的文博人才培训模式。
2021年,文物工作强化“双轮驱动”,文物科技创新和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文物工作要贯彻落实长效机制,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推动中央文件落实及《“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各项规划实施,筹备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健全建设工程考古制度,加强考古发掘研究阐释能力,增强文物保护能力,绷紧文物安全这根弦。此外,还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物行业科学意识和科学化水平,充实文物保护管理力量。
会议指出,要抓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快推进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其他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作用。要尽快推动落实考古野外工作津贴;要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与教育部联合启动“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持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重点面向基层的文博人才培训模式;加强文物职业管理制度建设,继续举办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等。
来源:人民资讯
就业创业
调查显示应届生最想去的单位依次是央企国企、行政事业单位和私企
2022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225名应届毕业生展开关于就业意向的调查。数据显示,最受受访应届生青睐的是央企国企、行政事业单位和私企。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建议,应届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和在职人士进行交流,了解意向的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提高自己能力的匹配度。

来源:中国青年报
高校就业率数据不高,背后缘由最该被挖掘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布毕业生就业率,其中,2021届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73.78%、84.81%、86.05%,未就业率分别为26.22%、15.19%、13.95%,未就业率整体为20.95%。
信息公布后,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得到了很多媒体以及网民的点赞,认为学校发布的是除掉了“水分”的真实数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任孟山表示,就业率数据跟博雅教育、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都有关系,但不能因为就业率数据不高,就对学校、学生或某个专业做出否定性评价。就业率数据是一种综合性要素的体现,所以也要综合性看待——数据本身不该再成为新闻,数据背后的原因才该是认真关注的新闻。
来源:北京青年报
灵活就业成大学生就业新形态
2022年1月17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我国灵活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近30%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据报道,作为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的群体,大学生成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与一般的灵活就业不同,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新业态下的自主就业和创业。
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李亚员表示,灵活就业是新的就业趋势和就业渠道,相对于那些长期稳定的就业,灵活就业的人可以随时做、也可以随时走,对于企业来说用谁、如何用、用多久也都比较灵活。